2006年4月26日

TIZZY BAC




tizzy bac是我最喜愛的樂團。

將近三年前,那時剛退伍的我買了他們的第一張專輯「什麼事都叫我分心」。從此我聽音樂的生態(自己的生態系哈哈)就改變了。我開始去聽現場演唱,買他們近年來出的EP,也開始注意其他的indie music,甚至去參加地下音樂大拜拜的活動。

有時候我真的無法理解,為什麼這麼棒的一個樂團,認識他們的人這麼少(檯面上玩爛音樂的又那麼多)?終於,他們最近出了新專輯,在積極的宣傳下,可望有更多搖滾圈以外的人會認識他們。我也盡我的微薄之力,希望介紹給我的朋友,也就是你們聽。

tizzy bac的新專輯:《我想你會變成這樣都是我害的》已經發售
官方網站:http://www.tizzybac.com.tw/
有他們的介紹與歌曲試聽
主打歌MV
http://youtube.com/watch?v=dh36zBadf2c

2006年4月16日

部落格記事

老實說我完全不知道會來這個地方看文章的是誰。
雖然我有使用網頁統計服務;所謂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嘛;但除了幾位會回應的朋友外,我實在搞不清楚到底有誰會來看這個blog。
網頁統計服務可提供的資訊除了有多少人來看、是從書籤連結來得還是從外部連結來的、IP的地點(還有小地圖),最有趣的:就是搜尋過來的關鍵字。原來,這個blog的主力觀眾多是從搜尋網站「誤入」而來。更有趣的是,這些關鍵字除了樂團或某些歌曲外,大多數跟我的文章內容毫無關聯(甚至讓人啼笑皆非),有時候我很懷疑這些關鍵字怎麼會連結到這個網頁。

最近十則關鍵字如下:

04/15/06 22:52:53
"母雞帶小鴨"下載 (Google)
04/15/06 12:51:50
治腰傷 (Yahoo)
04/15/06 12:10:45
糯米團 你帶著微笑向%E
6走來 手裡抱著一個%B
0孩 (Google)
04/15/06 10:39:53
免費黃色影片 (Yahoo)
04/15/06 08:53:31
新竹 碎巧克力 (Yahoo)
04/15/06 05:51:47
清大研究生住台北 (Yahoo)
04/14/06 21:17:48
新竹 短期住宿 (Yahoo)
04/14/06 11:47:59
男同性溫泉 (Yahoo)
04/13/06 06:15:00
衣服沾到黑油怎麼辦 (Ya
hoo)
04/12/06 20:08:38
生化餘毒 (Yahoo)

不過蠻欣慰的是,前幾天有「研究生活的基本形式」的關鍵字就是了。

2006年4月12日

瘦小卻又很強大Thom Yorke


跟想像中的朋友Thom Yorke對話

我(26):ㄟThom,我想當吉米漢醉克思,可以嗎?
Yorke(38):恩。太老了,來生吧。

2006年4月9日

我說過我會回家好好想想再回答的

前幾天在msn上被問到:「考古學對我們的意義在那裡,可以touch到我們生活的那個層面?」一時間手忙腳亂,回答了半天好像都不能切中其問題核心。從理解古人了解自己的根,到(自己都覺得)不切實際的以古鑑今等,最後絕望的連「人類學的反思精神」都拿出來充用。說實在的,若要我舉出考古學研究有什麼有趣的地方,或是可以解決什麼重要的歷史問題,我大概不會那麼詞窮。

實在是不甘心,除了意識到自己的學科好像是讀爽的,所有的研究、理論與知識,可能僅限於學者間的高來高去「興趣」而已外(念文化人類學不用急著笑我);我的內心深處還是覺得考古學還是有「實際上」的用處。並擔心自己的詞拙造成別人對學科的失望。

晚上的時候,一則電視新聞與父親的一句評論,突然間,我總算是想通了之前想表達的東西,並整理如下:

考古學的研究成果,除了學者之間的討論外,也常常被用於各種詮釋,尤其是民族主義者、文化復振者、以及各種人士(種族主義者等),以達他到他們追求的各項目標。例如:當年欲脫離土耳其(被視為亞洲)人統治的希臘,民族主義者藉由考古的成果,來強調他們為古典歐洲的正統,以獲得其他盟國的支持(參看Herzfeld)(此類作法還包括民俗學者對風俗的『選擇性』收集等;對照於今日台文所、客家學院林立,顯示台灣也有如此現象)。此外,更深刻的例子為:二次大戰時德國所進行的「人種清理(ethno-cleaning)」動作,乃是基於當時其人種學家、考古學家的「科學」成果(證明亞力安人為高等種族)。這樣層出不窮的例子,除了警告考古學者學者在進行研究時,必須要謹慎外;對於充斥且被濫用的「偽科學」,更要秉持專業來進行駁斥。

回到我說的新聞事件。

幾天前有立委發表了「越南籍配偶」有可能帶有越戰時的生化餘毒,他們的後代發展遲緩比例高,必須注意,以免造成「劣幣驅逐良幣」的效應。後來在人權團體抗議下,立委雖然迅速道歉,卻認為「生化餘毒」是事實,而不能忽視。原本這個事件好像是落幕了,但在聽見父親便說了一句:「的確,外籍配偶的後代的確是有比較多發展遲緩的小孩。」(當然這個評論不見得代表他贊同立委的意見)我才發現這個事件並沒有落幕,其背後仍有許多未能釐清的地方。

先從事件表面來談,可以客觀的整理出兩個「可能」事實:一、越南籍配偶是否有可能殘有越戰時的「生化餘毒」。二、是否外籍聯姻(後此詞泛指東南亞與中國籍配偶)的後代發展遲緩的比例較高。首先,對於越戰時期的「生化餘毒」研究為數不少,部份也被使用於對美國的控訴上。然而,「生化餘毒」與其後代發展落後其實並無邏輯的合理性。其二、從報章雜誌帶給我們的印象,「外籍聯姻」的後代似乎在各方面有比其他的小孩落後的現象。然而,這樣的現象與「語言」、「社經地位」(實在不想用這個詞)還是「體質較有關係?

再更深入一層來談,雖然立委探討的對象是「越南配偶」,但「生化餘毒」這個metaphor其實是(整個社會)對所有「外籍配偶」「體質上(以及其他方面,包括聯姻對象)」的歧視(此點為蔣老師 上課請教)。於是乎,雖然在人權團體的抗議下,立委迅速的道了歉。但這樣的結果與其說是正義獲得伸張,不如說是「政治正確」的風向造成的粉飾太平。(由我父親的評論)整個社會對於「外籍配偶(包括其家人)」的既然印象以及錯誤認知(不全然都是歧視)仍然存在,而且這樣的認知十分複雜,只是藉由「體質」作為一個方便的出口(簡單來說就是人類學說的分類範疇))。

回到人類學家(包括考古學家)的責任。

以上述事件為例,當社會上具有影響力的人以「(偽)科學」為證,來施行其(政治或其他)目的時,身為研究「族群(活的或死的)」的專家(也就是人類學家或考古學家),應該要有勇氣並秉持其學術的專業來駁斥這樣的說法。以本事件為例,「生化餘毒」的是與否為重點嗎?人類學家有義務提醒大眾:體質並不於能力,而我們如此容易的相信錯誤的說法,其實是正個社會對「外籍配偶的集體歧視」帶來的影響。這樣的提醒與反省,不才是人類學以反思所為學科核心的所在嗎?

(然而,這個事件就這樣在道歉中落幕了,未見到南港、羅斯福路、光復路等地的學者發表任何意見。難道說,這是我一時之間無法回答問題的原因嗎?再者,對照於本屆人類學營的主題:「人類學家與當代社會:歷史情境中的人類學社會實踐」與實踐(這個實踐不是打錯喔),不免令我又反覆思考本文第二段所提內容)